同学聚会  历史回眸
唐妮

1月的北京,本应是冰雪寒冬,然而2014年的冬天却异常温暖。我因刚结束教育活动最忙的阶段,有些自由时间,因此提议小学的几个新华社同学在春节前到刘阳所在的市委党校一聚。紫金、爱东和爱萍等都欣然响应。刘阳为我们的聚会做了精心的安排,使得这次聚会愉快且受到历史和文化的教育。

  • 1906年的建造的楼房

刘阳退休前是市委党校的副校长,她从北大毕业后就到市委党校教学任职,至今已经在党校大院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她熟悉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对党校很有感情。我们随她漫步在静静的校园中(学生已放假),听她娓娓道来学校和每一个建筑的历史。刘阳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党校的文化底蕴,使我们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在市委党校的大院里,竟完好保存着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的墓碑及60多个明清外国在华传教士的墓碑群。这个曾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毁、又在1903年经光绪皇帝亲自批准,“发银万两,重新修建”的墓碑群居然在这个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党校校园里静静的群立百年,真是难以想象。不过,毕竟西方传教与共产主义信仰传播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1906修建的口字楼和山字楼修道院至今仍作为教学楼在使用。百年的建筑和百年的墓碑确实给人以厚重文化之感。刘阳陪同我们参观了利玛窦墓和外国传教士的墓碑群,向我们介绍了利玛窦如何以其智慧和执着的精神,传播西方文明成果,学习中国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故事。我们能够享受到校长亲自给我们做导游很荣幸。

  • 利玛窦的墓碑

利玛窦是中国人熟悉的西方传教士。他的墓碑之所以得以保存得如此完好,也说明他曾对中国的贡献得到了中国的认可。他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利玛窦1583年以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去世,在中国27年的时间里,他不仅带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科学成果,而且努力全面的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他攻读《四书》,并首次以拉丁文将《四书》翻译出版。他在积极学习中国语言的基础上,翻译出版了很多书籍,例如,与徐光启合作,出版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编纂了《基督教远征中国史》、翻译了《天主实录》、出版了记录他与中国士大夫对话的《畸人十篇》和《利玛窦中国札记》等等。在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方面,他成就卓著,创造了很多第一:在肇庆建立了第一个传教驻地;出版了第一份中文的世界地图;用中文起草了第一部“祖传天主十诫”;出版了第一部中文著作“交友论”;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个被皇帝容许在中国安葬的外国人。

  • 校园游览

利玛窦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成果卓著,令人佩服。然而他在传播西方文明过程中的睿智和执着的精神更值得执政党学习与借鉴。听了刘阳的介绍,我认为,至少有几点可贵的精神促成了利玛窦在中国的名垂青史。第一是身为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尊重中国传统文化、认真学习并融入中国文化的精神。不同于很多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不仅不排斥,而且能够尊重、包容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翻译成外文传播。为了融入中国文化,他身着中国士人的服装。第二是他通过广交士林,结识不同层次的人们,在传教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他与进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启不仅结成深厚友谊,而且协力翻译了《几何原本》和《测量法义》等著作。他还与李之薻共同编译了《同文指算》等书籍。在与中国朝廷官员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和传播了中国文化,影响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三是妥协教义以达到中国对基督教的认同。为了避免教义的冲突,迎合中国士大夫等级观念,并易于接受基督教,利玛窦将基督教演绎成“能兼容儒教的伦理体系”,删去了“人人平等”等内容。

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来得及观看刘阳准备的利玛窦光盘。相信,看过之后,会有更多的了解和感受。但能够在如此厚重文化内涵的百年园林中游览,学习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探讨历史人物的轨迹和贡献,引发我们对当今不同文化交流和信仰传播方式的思考,我们都很知足。校园巡游之后,刘阳自费招待我们在党校餐厅便餐。短暂的交流也让大家弥足珍贵。

四十多年前的小学同学在花甲之年聚到一起,还能回忆起童年时候的很多经历。如今我们之中的几个同学都已经做了奶奶,享受天伦之乐了。但是大家还是还能找回当年的童心。

2014年1月29日

[ 关闭窗口 ]